一起分享世界科技十大要闻(最新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世界科技十大要闻(最新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本文目录一览:

  1、2022年十大科技成果

2、两院院士评出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什么?

3、2021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网友:我开脑洞都想不出来

4、两院的院士评出2021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都有哪些科技进展入选了?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发布2022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

  (1)新冠口服药。

  (2)新冠病毒变异追踪,可时刻监控病毒的变异情况,迅速发现新变种并发出警告。

  (3)终结密码,可通过电子邮件、推送通知或生物特征扫描发送链接等简单安全的方法,解决记住密码的烦恼。

  (4)AI蛋白质折叠,用算法和算力解决了长期困扰生命科学领域的问题。

  (5)PoS权益证明,一种在不消耗大量能源的情况下验证交易的方法。

  (6)长时电网储能电池,可帮助分摊可再生能源的供应压力,并扩大清洁能源的使用范围。

  (7)AI数据生成,通过创建和销售合成数据避免训练AI中的数据偏见和隐私等基础性问题。

  (8)疟疾疫苗,世界上第一种寄生虫感染疫苗。

  (9)除碳工厂,可能将已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重新回地下。

  (10)实用型聚变反应堆,有望产生廉价、无碳、永远在线的能源,没 从美学来说,手表与生俱来一种机械的美感,每一只机械表都完美诠释是机械之美,就像一个小小的机械世界,如陀飞轮镂空三问表等都体现了匠人们精湛的机械工艺,和展现了手工的机械之美。制表人能把最普通的钢、铁、铜打磨得像钻石珠宝一样光彩照人。高端手表甚至能与高级珠宝比肩,列入华丽高端的奢侈品行列。相信每位男士都无法抗拒这份机械之美。有核反应堆堆芯熔毁危险,几乎没有放射性废物。

  以上内容参考: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2年“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正式发布!

  经过两院院士精心评选,一系列具有科技前沿、新研究领域、重大突破、代表最新研究成果、举世瞩目的新研究项目得以向世人呈现,2021年中国的十大科技成就是:一是象征中国航天领域最新成果,火星探测成功着陆取景、中国空间站作用愈来愈强、嫦娥五号月球取样取得新进展;二是实现从无机物向有机物转换,成功实现了将二氧化碳合成人工淀粉,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有助于缓解粮食危机;三是新研究成功赶超世界,如量子计算机、高能光子、超低温制冷设备、稀土离子等;四是生物基因有重大突破,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这些新科技成果,代表了中国最新研究,表明我国在科技研发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这些研究成果必将促进世界科技大发展。

  2021年,中国科技届取得的丰硕成果,表明我国在科技应用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月球全息影像、登陆火星等等,在航空领域,中国人的足迹越来越多。我们正向着由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许多新研究、新成果,正在一步步改写着中国产业进程。一些重大发明研究,也助推了产业繁荣昌盛。

  可以说,如今的中国科技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上述十大科技发明,已经在很多领域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譬如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等,这些新提法,就是由中国人创设出来的,正在改写着人们对以往经济发展的认知。

  在当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新冠疫情泛滥,谁抢占了科技制高点,谁就可以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中国科技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既是广大科研工作者默默无私奉献的结果,又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勇攀高峰的结果,更是对中华精神的传承发扬。

  科技人员迈进新时代,在全国上下一心的激励下,一定会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更强的科技产品。这造福了中国人民,更造福了全人类。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工程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报社承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 科技 进展新闻(the top 10 news storie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于2022年1月18日在京揭晓。

  此项年度评选活动至今已举办了28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 社会 上产生了强烈反响,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 科技 发展的动态,对普及科学技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次评出的2021年中国十大 科技 进展新闻分别是:

  1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6月11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公布了“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首批火星图像,标志着中国的火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三张照片是由“祝融”号的相机拍摄的,包括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即着陆平台)影像图。另一张是由祝融释放出车底部的分离相机拍摄的“着巡合影”图,为火星车与着陆平台的合影。

  天问一号于2020年7月23日由长征五号重型运载火箭从最南端海南省的文昌航天发射中心发射,启动了中国首次火星任务。

  2 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时代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成功对接。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驻留,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在轨验证了航天员长期驻留、再生生保、空间物资补给、出舱活动、舱外操作、在轨维修等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关键技术。

  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升空,将另外三名宇航员送往天宫空间站,开启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期间将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进一步验证在轨长期居住的情况,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时代到来。

  3 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淀粉是“粥饭”中最主要的碳水化合物,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主要合成方式是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来进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努力改进光合作用这一生命过程,希望提高二氧化碳的转化速率和光能的利用效率,最终提升淀粉的生产效率。

  4 我国团队凭打破“量子霸权”的超算应用摘得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

  11月18日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举行的全球超级计算大会(SC21)上,国际计算机协会(ACM)将2021年度“戈登贝尔奖”授予中国超算应用团队。这支由之江实验室、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等单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联合科研团队,基于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的应用“超大规模量子随机电路实时模拟”(SWQSIM)获此殊荣。

  量子优越性,或称量子优势,指的是一个量子设备可以在任何可行的时间内解决任何经典计算机无法解决的问题。谷歌和中国 科技 大学的研究人员都曾声称他们已经开发出了达到量子优势的设备。

  确定一个设备是否在给定任务下实现量子优势,首先要对随机量子电路(RQC)中不同量子比特的相互作用进行采样。由于随机量子电路中的量子比特之间可能存在大量的相互作用,对其相互作用进行建模只能由高性能计算机解决。

  在这项工作中,中国研究人员介绍了一个设计过程,涵盖了模拟所需的算法、并行化和架构。使用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他们有效地模拟了10x10x(1+40+1)的随机量子电路,这也被认为是模拟RQC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远远超过了谷歌“顶点”超级计算机的表现。

  5 1400万亿电子伏特 我国科学家观测到迄今最高能量光子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国际合作组依托国家重大 科技 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12个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PeV,拍=千万亿)的伽马射线光子,这是迄今为止能量最高的光。

  研究成果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揭示了银河系内普遍存在能够把粒子加速到超过1PeV的宇宙线加速器,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观测时代。相关成果5月17日发表于《自然》。

  6 嫦娥五号样品重要研究成果先后出炉

  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天文台主导,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发布了围绕月球演化重要科学问题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

  科研人员利用超高空间分辨率铀 — 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岩屑中50余颗富铀矿物(斜锆石、钙钛锆石、静海石)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延长了约8亿年。

  研究显示,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初始熔融时并没有卷入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生热元素,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富集这些生热元素的特征,是由于岩浆后期经过大量矿物结晶固化后,残余部分富集而来。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岩石的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生热元素的主流假说。

  7 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 从头驯化获得新突破

  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至2050年粮食产量或将增加50%才能完全满足需求。与此同时,近年来世界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都为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稻快速从头驯化的新策略,旨在最终培育出新型多倍体水稻作物,这是一种一直令科学家渴望培育出的水稻品种,其活力和环境稳健性有助于大幅提高粮食产量并增加作物环境变化适应性。本项研究为未来应对粮食危机提出了一种新的可行策略,相关研究成果2月4日发表于《细胞》。

  8 我国研发成功-271 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模型) 图源:中国科学报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供图

  4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 “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 ”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摄氏度)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摄氏度)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可满足航空航天工业、氢能储运、氦资源开发等领域的迫切需要。

  9 植物到动物的功能基因转移首获证实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张友军团队经过20年追踪研究,发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认定的迄今唯一“超级害虫”烟粉虱,从寄主植物那里获得了防御性基因。这是现代生物学诞生100多年来,首次研究证实植物和动物之间存在功能性基因水平转移现象。

  这是我国农业害虫研究领域在《细胞》杂志的首篇论文,揭示了昆虫如何利用水平转移基因来克服宿主的防御,为 探索 昆虫适应性进化规律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新一代基因导向的害虫防控技术研发提供全新思路。

  10 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光纤中的光子损耗阻碍了量子信息在地面的长距离传播。量子中继器是一种解决方案,但由于量子中继器方案的系统复杂性,到目前为止,通信距离仍然有限。另一种解决方案包括可运输的量子存储器和装有量子存储器的卫星,其中长寿命的光量子存储器是实现全球量子通信的关键部件。然而,迄今为止的光存储器的最长存储时间约为1分钟。

  中国 科技 大学郭光灿院士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的高性能固体量子存储器,成功将光的存储时间提高至1小时,为未来基于长寿命固体量子存储器的大规模量子通信提供了方案。该成果分别于4月22日和6月2日发表于《自然通讯》和《自然》。

  两院的院士评出2021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都有哪些科技进展入选了?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2021年当选世界十大科技,既包含生命科学领域,如培养人们初期坯胎、AI分析蛋白、遗传基因破译遗传疾病登录密码、细微心脏模型问世;又包含对全球全新探寻,例如原子“写真集”、最冷反物质;也是把智能机器人拷贝、激光器传输、AI技术性解释数学难题等基础学科包揽在其中。

  科技更改了大家工作方式,令人的两手从繁琐的体力活中获得摆脱,慢慢向智能化工作变换。例如在AI技术性、人工智能技术等在生产制造领域应用,大家只需会计算机操作,点击鼠标或键入某一程序流程,就可以让人们在轻轻松松愉快中进行有关工作中。与此同时,科技也转变了大家生活习惯。以往的大家必须装着胀鼓鼓的钱夹前去大型商场,而现如今大家只需一部手机,到店里轻轻一点或一刷,就可以进行买卖。这一切得便于AI、二维码等科技应用推广,既便捷了商家,又便捷了消费者。

  科技可以令人过的更为身心健康,使用寿命得以增加。随着着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趋势,科学研究也从试验室慢慢迈向诊断室,很多疑难病症获得处理,许多病毒感染结构得以破译。例如仿生学在肝脏移植领域获得了稳步发展,用猪等小动物生产制造出来的内脏器官减轻了患者痛楚。再如,对人们本身DNA双螺旋构造的重新了解,逐一破解了遗传密码,持续性命变成很有可能。

  可是,科技是一把“双刃刀”,应用不太好,便会给全世界产生灾祸,例如数字经济的时期,每个人都处在“裸跑”情况,必定会被恶人运用,随意侵害别人个人隐私。

  因而,应用好科技,不但必须众多科技工作人员勤奋努力,并且必须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等来进行标准。

  [img]
。然而,制表师傅并不以此项成就为满足,他们把所有情况都列入考虑。例如在在59分的特殊情况下,分钟之报时声音会「太晚」出现,因而他们发明了一种精妙无比的机构,称为「诧异」,在时间变化造成报时不正确时,立即中断报时音响。这种复杂的功能和尽善尽美性,正足以证明高阶腕表的制造已超越了工业的范畴,抵达了艺术的境界。

原创文章,作者:lepi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jiashun.com/zjsb-58456.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18日 03:43
下一篇 2023年6月18日 03:4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