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解析超稳众娱大厅拼十房,卡包,超稳众娱拼十大厅游戏

中国最厚煤层的简单介绍
  本文目录一览:

  1、厚煤层指厚度大于多少的煤层?

2、中国的含煤地层和聚煤盆地构造的基本特点

3、100多米厚的煤层,是如何形成的?远古地球哪来那么多植物?

4、九米厚的煤层是多高的树木变成的?成规模的煤层为什么都带倾角?

5、什么是特厚煤层?特厚煤层有多厚?

厚煤层指厚度大于3.5米的煤层。

  厚度小于1.3m的煤层称为薄煤层。

  厚度在1.3m~3.5m的煤层称为中厚煤层。

  厚度大于3.5m的煤层称为厚煤层。

  聚煤作用的发生与地史期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植物等因素密切相关,聚煤盆地则是各种成煤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区域地质背景着眼研究和分析含煤沉积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揭示聚煤规律和进行能源预测的有效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煤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对一些地区聚煤盆地的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与此同时,各省(自治区)在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又发现了一批新的煤田和煤产地,通过所获取的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有的在岩相古地理研究方面达到了80年代国内先进水平。此外,以石油、天然气为目的的勘查工作,在研究有关的含煤岩系岩相古地理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主要聚煤期及沉积环境

  从早古生代腐泥煤类的石煤至第四纪泥炭,共有14个聚煤期,其中最重要的聚煤期是:南方早石炭世,华北石炭二叠纪,华南二叠纪,华南晚三叠世,西北早、中侏罗世,东北晚侏罗早白垩世,以及东北、西南和沿海古近新近纪,共7个主要聚煤期。早、中侏罗世聚煤期煤炭资源量占全国总量的60%,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期资源量占全国煤炭资源总量的26%。

  中国各主要聚煤期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可以按5个时期加以概括:

  1)在石炭纪、二叠纪时期,华北和华南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的总体古地理格局是,从陆到海依次出现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湖泊、碎屑滨岸带(包括三角洲、有障壁海岸,无障壁海岸)、滨浅海沉积、浅海碳酸盐沉积。其中,碎屑滨岸带是最有利的聚煤地带,碎屑滨岸带形成和迁移的主导因素是物源区的构造作用和区域性海水进退作用。富煤带的形成则受控于同沉积基底构造的活动性、海水的进退和岩相带的迁移。滨海三角洲体系或三角洲—碎屑海岸体系(体系域)是最重要的成煤环境,通常形成聚煤中心,如华北山西的大部地区、开滦、峰峰、豫中豫东、两淮,华南的六盘水、织金—纳雍、华蓥山等地区便是。

  2)晚三叠世华南聚煤古地理环境,在西部川滇前陆坳陷的四川盆地,主要是滨海平原、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和滨海山间平原,龙门山前缘的推覆构造带是控制盆地相带展布与迁移的主导因素,受其影响的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和滨海三角洲平原可以形成富煤带;攀西地区和滇中盆地则属滨海山间平原,前者有利的赋煤部位是张性裂谷盆地,在那里形成了中国大陆晚三叠世含煤性最好的宝鼎煤田、永仁煤田、红坭煤田;滇东南盆地及贵州贞丰盆地,总体呈现滨海潮坪环境,聚煤特征与滇中盆地西部相似,仅有3~5m厚的可采煤层零星分布。在湘、赣、闽、粤、浙及苏南、皖南、鄂东南地区,含煤岩系沉积在强烈褶皱后来被充分夷平的基底之上,构造面貌是一系列以北东方向为主的狭长坳陷。含煤盆地沉积范围小,分隔性强,但后期却相互连通,超覆扩张现象普遍。沉积序列是海湾潟湖沉积与陆相沉积交替。含煤性以滨海—海湾聚煤环境为最佳,基本上大面积可采煤层连续分布,可采总厚度一般为2~5m,最厚达10m,以湘东南至萍乡一带最具有代表性。含煤性其次者为潟湖河口湾环境。

  3)早—中侏罗世含煤盆地类型与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及基底性质密切相关。在大型、特大型坳陷含煤盆地中,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广泛发育是最重要的环境特色,盆地内岩相带展布具环带状分异,自盆缘向沉积中心依次发育冲、洪积相带,滨湖三角洲相带,湖泊沉积相带。富煤带均沿盆地边缘展布,其发育规模和稳定程度受滨湖三角洲岩相带控制,已知的富煤中心与大型湖泊三角洲发育部位完全吻合。中、小型山间(谷地)湖盆含煤盆地,早期为河流充填阶段,形成底砾岩、粗碎屑岩和含煤碎屑岩沉积组合;晚期为湖泊充填阶段,形成以湖泊为主的细碎屑岩沉积组合。而在湖盆充填阶段和山间谷地向山间湖盆转化的充填阶段,往往有较强的聚煤作用发生。分布于甘肃、青海的大通河盆地、柴达木北缘盆地、民和盆地等是这类山间湖盆的典型代表。其富煤带往往呈断续状分布于盆地中心,展布方向与盆地延伸方向一致。分布于新疆南部的伊宁盆地、焉耆盆地、塔里木北缘盆地也比较典型,但其富煤带则呈断续状分布于盆地周边。分布于中国北方东部的一系列中、小型山间湖盆,可以北票盆地、吉林万红盆地、北京盆地、内蒙古大青山盆地为代表,其富煤带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部位,煤层总体较薄,但稳定程度较高。这类盆地的充填演化受太平洋板块构造活动的影响较大,盆地基底含构造类型多为波状坳陷,古地理环境为内陆山间湖盆,聚煤期的滨湖三角洲或河流环境均可导致泥炭沼泽化成煤。

  4)中国北方晚侏罗—早白垩世内陆断陷盆地、山间坳陷盆地和近海坳陷盆地的沉积环境又别具一格。其中,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的断陷盆地充填序列、沉积样式及相带展布,受到盆地构造格架,特别是盆缘断裂的明显控制。在代表最大湖盆发育期的厚层湖相泥岩段上、下常常是盆地内的两个主要聚煤单元,富煤带的展布往往同盆缘断裂一侧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及缓斜坡上的小型滨湖三角洲沉积相带位置一致。分布于黑龙江东部的三江—穆棱河盆地(即鸡西鹤岗盆地)是发育在大陆边缘地块基底上的近海坳陷盆地,在经历了晚侏罗世晚期的最大海侵之后,于早白垩世早期大规模海退基础上形成了聚煤作用最强的大面积废弃三角洲平原。分布于甘肃北部和南部的早白垩世山间坳陷盆地聚煤作用较弱,聚煤古地理环境为内陆湖泊三角洲,只是在盆地早期大潮充填阶段之前的水进序列中发育有稳定性较差的煤层,以褐煤为主。分布于黑龙江北部的霍拉盆、黑宝山—木耳气、大杨树等晚侏罗世火山岩型断陷盆地的聚煤古地理景观则为火山间歇期的扇三角洲—湖泊环境,往往形成的煤量少,且以长焰煤和气煤为主。

  5)古近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太行山以东和秦岭以北,以及广西西南部。新近纪含煤盆地绝大部分分布在云南境内。台湾则属于海相沉积为主的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聚煤强度以古近纪始新世、新近纪中新世和上新世为最。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的沉积环境,除台湾外,皆为纯陆相环境。由于盆地生成的背景条件不尽一致,因此含煤岩系的沉积面貌和充填演化特征也不一样。已知大部分盆地为汇水盆地,但盆地周缘物源补给强度不同,所以沉积相的平面配置不呈现明显的环带状,而多成不对称状。在盆地的充填演化过程中,平静的湖泊相和泥炭沼泽相较为发育,有些盆地中湖相泥岩和泥炭沼泽甚至直接覆盖在古老基底之上。大多数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其沉积中心、沉降中心、富煤中心往往是一致的。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的聚煤作用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煤层主要集中在沉积序列中下部,煤层层数少,但厚度大,属于总体为水进序列的冲洪积粗碎屑岩到湖泊相的细碎屑岩与含煤细碎屑岩的充填稳定阶段,如梅河、昭通等盆地;第二类,整个序列中煤层均较发育,层数多而薄,如珲春、百色盆地。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的聚煤方式主要是经过湖泊淤浅达到泥炭沼泽化,常见许多煤层下面就是较稳定的湖泊相细碎屑岩。煤层结构则一般从盆地中心向边缘变复杂,煤层厚度也从盆地中心向边缘变薄尖灭。

  二、中国的含煤地层

  中国含煤地层的时间分布与全球主要聚煤期基本一致。聚煤作用较强的时期是:早寒武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古近新近纪。中国南方和北方含煤地层时代的差异主要受控于潮湿气候带的变迁和构造沉积环境的变化。晚古生代,潮湿气候和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在华北区和华南区相继出现,海陆交替的滨海平原或滨海冲积平原构成了聚煤的有利场所,因此含煤地层集中分布。中生代,陆地范围不断扩展,潮湿气候带逐渐变窄并向北迁移,聚煤带随之由南而北,因此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南方,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主要展布于北方,早白垩世潮湿气候带更向北移,导致含煤地层集中于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由于煤盆地构造特征和含煤性的差异,中国含煤地层的空间分布形成了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华南五大聚煤区。就各时期主要含煤地层分布的地域来看,早寒武世、早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南,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华北和西北,早白垩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北,古近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东北及华北东部,新近纪含煤地层则主要分布于华南西部及东部。就各聚煤区含煤地层分布的特点看,东北聚煤区包括内蒙古地轴北缘深断裂以北(或称内蒙古—大兴安岭海西印支褶皱带)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地区,以内陆断陷含煤盆地成群分布为特征,盆地多呈北东方向展布;其次为鸡西鹤岗近海含煤盆地,也是北东方向展布,含煤层位为下白垩统、上侏罗统、古近系,含煤性较好。西北聚煤区位于贺兰山以西、昆仑山以北广大地区,含煤盆地多呈东西向和北西向展布,主要是在稳定地台或地块的基础上发育的大型坳陷湖盆,含煤性甚佳,如准噶尔盆地及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在古生代褶皱基底上,还有不少小型断陷或坳陷含煤盆地发育,含煤层位为石炭系、下二叠统和上三叠统,含煤性一般较差。华北聚煤区位于华北地台贺兰山以东地区,以发育巨型陆表海坳陷盆地为特征,西部还上叠有鄂尔多斯大型内陆坳陷含煤盆地。前者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受盆地南北两侧巨型构造带的控制,沉积相及富煤带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后者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受湖盆构造轮廓控制,多呈环带状展布。两者含煤性都好,是中国最重要的聚煤区。西南聚煤区包括昆仑山以南,龙门山红河深断裂以西广大地区。石炭系和二叠系为复理石式或浅海碳酸盐沉积,三叠系为地槽型沉积,古近新近系为小型断陷或坳陷湖盆沉积,含煤性均差。盆地展布方向往往受褶皱系或基底构造控制,变化较大,华南聚煤区位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红河深断裂以东地区。华南古陆石炭系和二叠系为浅海、滨海坳陷盆地沉积,含煤地层总体上呈北东向展布,含煤性较好;川滇地区上三叠统为大型前陆坳陷和小型内陆山间盆地含煤沉积并存,含煤性差异较大;华南地区上三叠统呈狭长港湾状海湾型近海盆地,发育有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含煤性亦优劣不一;华南地区古近新近系含煤沉积多为陆相断陷和坳陷湖盆沉积,含煤性较好,盆地展布方向受控于基底构造,海南琼州海峡及雷州半岛则为近海湖盆沉积,台湾新近纪含煤地层系地槽型沉积,受环太平洋构造带控制,呈北东方向展布。

  中国含煤地层的沉积类型,可以划分为地台区海陆交互相沉积、过渡区海陆交互相沉积、内陆坳陷盆地沉积、断陷盆地沉积四大类。前两类属于近海型沉积,其含煤地层下部多为海相沉积,中上部以陆相沉积为主,并且都具有下细上粗的反粒序结构。其中,产于地台区者属于稳定型沉积,往往岩性简单,煤层稳定,如晚古生代的含煤地层便是;而处于过渡区者稳定性差,岩性多变,煤层层多而薄,如华南晚三叠世的含煤地层。后两类属于陆相沉积,垂向沉积序列都具有粗—细—粗的完整韵律结构,但内陆坳陷盆地多为纯陆相沉积,没有同生断裂影响,沉积较稳定,如早、中侏罗世含煤地层;而断陷盆地沉积往往受同沉积断裂控制,活动性强,并常发育有火山喷发含煤碎屑沉积组合,沉积稳定性差,如早白垩世和古近新近纪含煤地层。以上4种沉积类型从时间上看,恰好是由老至新依次出现的,反映了聚煤环境在地质历史上由海向陆的演化过程。此外,不同聚煤时期沉积物的岩性组合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大致在早古生代为浅海碳酸盐岩、硅质岩含石煤组合,晚古生代为碳酸盐岩、碎屑岩交互沉积含煤组合,晚三叠世兼有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交替含煤沉积组合及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组合,侏罗纪主要为陆相含煤碎屑岩沉积组合,早白垩世及古近新近纪较侏罗纪又增加了火山喷发含煤碎屑岩沉积组合。

  在中国含煤地层的时代划分与对比方面,从年代地层单位与岩石地层单位的角度看,以石炭、二叠系界限之争问题最多,本书考虑到编制等时岩相古地理图的需要,在华北聚煤区仍以太原西山标准剖面厘定的界线为准,以重要门类化石为依据,结合稳定标志层和沉积特征,对区内南带太原组和山西组的界线进行了年代地层单位的重新划分对比。结果认识到各剖面地点的最高海相层位并不相当于太原西山东大窑灰岩的层位,而是高于东大窑灰岩的层位,过去在南带划分之太原组实为一穿时岩石地层单位。这种新的认识将有助于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的研究。对于华南聚煤区的上、下二叠统界线,传统的划分是将界线置于峨眉山玄武岩顶面或茅口组顶部侵蚀面上,但由于下二叠统顶部缺失Neomisellina-Codonofusiella生物带,造成茅口组顶部侵蚀面并非真正的上、下二叠统界线,经过重新对比发现,该界线在川滇黔区应位于蛾眉山玄武岩中间,而不在顶面。对于东北聚煤区陆相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线,过去将有争议的岩组划为“侏罗白垩系”,本书依据近年来的资料和当前研究趋势,认为阜新之沙海组、内蒙古东部之白彦花群(霍林河群)、大磨拐河组均应划归下白垩统。

  三、中国煤盆地构造

  中国煤盆地构造类型和构造特征的差异,决定于不同地壳演化阶段的大地构造事件和构造古地理背景,也决定于成盆期的构造事件和盆地的基底性质。按照聚煤期构造稳定程度,可以划分为稳定型盆地、活动型盆地、过渡型盆地3类。稳定型盆地主要是以稳定地台为基底的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通常煤系沉积稳定,同沉积构造及同期火山活动不发育,如华北石炭二叠纪巨型坳陷盆地、华南扬子区晚二叠世大型坳陷盆地等,都是在早古生代地台区继承发育的;其次是上叠于早古生代活动带或地堑(裂陷槽)之上的近海型盆地,如贺兰山东、西两侧的带状坳陷盆地及华南东部的三叠纪坳陷盆地等;或者是位于环太平洋构造带内构造活动微弱区,如东北晚中生代海拉尔二连盆地群。活动型盆地主要发育在地槽区和环太平洋构造带内,煤系沉积很不稳定,同沉积构造与同期火山活动强烈,如台湾古近新近纪盆地、喜马拉雅地槽区古近新近纪盆地、大兴安岭晚侏罗世大杨树盆地群等。过渡型盆地则发育在环太平洋构造带及尚未完全稳定的地槽褶皱带之上,如京西下花园侏罗纪盆地、阜新营城早白垩世盆地等。按照聚煤期后煤盆地受到的构造改造程度(成盆后构造挤压、岩浆活动、后期剥蚀)又可以划分为强改造型、弱改造型、中间型3类。强改造型盆地以环太平洋构造带东部及喜马拉雅地槽区的中、新生代盆地为主。弱改造型盆地,如我国中部和西北部中生代的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以及新生代的滇东盆地群等。中间型盆地,如环太平洋构造带的中生代鸡西鹤岗盆地东侧,中西部基底稳定性较差的侏罗纪木里盆地、鱼卡盆地,古近新近纪的滇西盆地群等。此外,在我国相当多的煤盆地中分布有推覆构造,尤以环太平洋构造带为多,如华北盆地南缘大别山北侧、华南盆地之北缘、河北兴隆、江西萍乡、湘中涟源、福建大田等地。

  中国煤盆地构造的演化,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古生代—中生代初期为板块漂移阶段(华北、华南两大板块盆地从古生代的远距离漂移到中生代初期的对接),中、新生代为板内盆地(中国西北部、中部)和板缘盆地(中国西南部、东部)阶段,古生代的盆地以巨大型浅海、近海坳陷盆地为主,往往占据了板块的大部分空间;中、新生代的盆地由大型近海盆地转向中小型、群体陆相断陷盆地和山间坳陷盆地为主。演化的总趋势是:板内盆地较稳定,板缘盆地由活动趋向稳定,东部盆地类型趋向复杂化(先拗后断盆地与先断后拗盆地并存,以后者更为常见;先张后挤与先挤后张现象并存,以前者较常见),大盆地后期趋向解体,小盆地后期多有联合。由于板块内各地块原来大地构造属性的差异和受到西伯利亚、太平洋、印度三大板块作用的强度不同,导致分布于板内或板缘不同部位的各个盆地构造特征不同。受板块作用影响较小的西北部和中部的侏罗纪盆地为稳定型,后期改造较弱;受板块作用影响较大的东部和西南部的侏罗白垩纪、古近新近纪盆地为过渡型;受板块构造作用影响强烈的台湾、雅鲁藏布地区的古近新近纪盆地为活动型,后期受到强烈改造。

  中国煤盆地富煤带的展布和特厚煤层的形成,也受着盆地构造演化的制约。厚煤层或特厚煤层的形成,主要是在基底沉降稳定和拗陷速率适当的部位。通常,大的坳陷型盆地煤层展布广阔而较薄,较厚的煤层或富煤区多位于盆内凹陷及隆起斜坡部位;断陷型盆地中煤层分布则较局限,煤层形态及厚度变化较大,在盆缘断裂一侧或构造缓慢沉降的部位有时可形成特厚煤层。最有利于聚煤的盆地是发育在刚性地块上的晚古生代坳陷型盆地及继承性的中生代坳陷盆地,其次是发育在已经稳定的褶皱带上的中、新生代盆地。

  中国煤盆地的分布主要受板块运动形成的海陆变迁和暖湿气候带更迭的控制。也可以说,不同时代的聚煤盆地是分别受到板块构造和三大构造带控制的。石炭二叠纪煤盆地及晚二叠世煤盆地主要受华北、华南两个汇聚板块的控制,但由于两个板块后来对接,导致石炭、二叠纪聚煤集中;三叠纪由于p-T事件影响,聚煤量很少;华北和东北的早侏罗世、早白垩世盆地分布主要受蒙古弧形构造带的控制;东部一系列古近纪煤盆地主要受西环太平洋构造带控制,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火山带、地温异常带及暖湿气候带出现,形成了西环太平洋古近新近纪聚煤带;西南部新近纪煤盆地主要受喜马拉雅构造带控制。三大构造带对煤盆地的控制作用,实际上反映了太平洋板块、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对我国煤盆地的影响,这是我国晚古生代以后煤盆地形成、演化最主要的宏观控制条件。这一展布特征,正好与我国周边邻区煤盆地的分布特征协调一致。

  总结中国煤盆地的主要构造特点可以归纳为:①克拉通盆地聚煤广泛而强烈,以华北板块为例,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分布范围与块体近似,聚煤广泛丰富,各时代煤炭资源总量达35600×108t,高于世界其他块体资源总量;②克拉通盆地古生代含煤地层后期构造变形普遍强烈,而世界各主要古生代克拉通煤盆地内,褶皱变形却普遍微弱;③陆间活动带或地槽区,聚煤作用普遍微弱,如天山兴安地槽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④分布于古生代地槽褶皱带上的中生代“地台型”盆地(吐鲁番哈密盆地、海拉尔二连盆地),往往聚煤丰富,后期变形微弱;⑤成盆后的造山、造盆作用主要是新构造运动,使不少盆地又分别被强烈抬升或下陷。

  四、中国聚煤期与地壳演化规律

  中国地壳演化阶段与聚煤盆地的形成演化关系密切。主要聚煤期与地壳演化的大阶段基本一致。大体可划分为海西、印支、早燕山、中燕山、喜马拉雅5期(在不同成盆阶段,盆地类型、充填特征、聚煤强度都有明显的差异)。

  1)海西期:在加里东构造运动之后,晚古生代聚煤坳陷已见雏形,随着新的海侵到来,华北地台和华南地台都开始了陆表海陆源碎屑盖层的发育阶段。沉积和构造的稳定,提供了形成大面积稳定煤层的区域条件。在华北地区,海水主要来自东和南。贺兰山一带海水来自西南,在物源区构造作用与区域海水进退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从海进到海退的充填序列。其中,在最大海侵前、后的沉积体系域导致了聚煤作用的发生。在华南地区,海水主要从西南的特提斯海域侵入;在下扬子一带海水则来自东部古太平洋,并且总体表现为不断的海侵。在早石炭早二叠世,由于物源区构造作用较弱,所以只有短暂的、局部的聚煤作用,早、晚二叠世期间,由于东吴运动的抬升伴随玄武岩浆喷发,导致华南地台西部强烈隆升,构造了区内主要陆源碎屑供应区,使南方最重要的扬子区晚二叠世聚煤坳陷得以形成。

  2)印支期:由于华北南侧陆缘区与华南扬子北侧陆缘区对接拼合,伴随着南方拉丁期大面积海退,使中国东部形成一片大陆。此时,西部特提斯的演化成为极其重要的构造事件。正是由于来自西部的推挤,才形成了大型的、类前陆的鄂尔多斯三叠纪内陆湖盆坳陷和龙门山—大巴山三叠纪前聚煤坳陷。

  3)早燕山期:这是中国大陆聚煤作用最强的时期之一,鄂尔多斯早—中侏罗世聚煤坳陷处于相对稳定的河流—浅水湖盆发育时期,成为特大型聚煤盆地。准噶尔盆地属于前陆挠曲坳陷,盆地南侧由于强烈的逆冲挠曲下沉,湖盆内细碎屑充填很发育,聚煤作用一般沿盆地边部发生。与此同时,在中国北方东部地区也出现了小型的山间聚煤坳陷。

  4)中燕山期:中国东部进入裂陷作用为主的构造阶段。主要的聚煤盆地为半地堑或地堑成群出现,并多以断陷湖盆充填为特征。它们在构造格架、充填演化以及排列方式上都具有特殊的相似性,应属于东北亚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的一部分。

  5)喜马拉雅期:聚煤盆地总体分布格局明显受环太平洋构造域的控制,同时又受海洋性气候影响,所以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具有环太平洋分布的特点。除已知分布于大陆上的含煤盆地外,沿渤海、黄海、东海、珠江口的陆棚区分布着一系列的古近新近纪含煤盆地。在陆域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抚顺密山断裂带上,由于裂陷作用形成了抚顺、梅河口等煤盆地;在中国西南部,由于先存断裂网络的影响,形成了众多以南北方向为主导的小型断陷盆地,盆地面积小,数目多,常有巨厚煤层赋存。这类盆地集中分布于云南、广西,如昭通、小龙潭、开远、百色、南宁等盆地。

  综上所述,中国聚煤盆地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总体演化趋势是:大型内陆碎屑陆表海聚煤坳陷→大型内陆湖盆坳陷(古前陆塌陷)→断陷盆地群(湖盆为主)→山间小型坳陷和断陷盆地。聚煤盆地这种由海到陆、由大到小的古地理变迁,是与地壳各演化阶段的古构造背景紧密关联的。同时,聚煤作用的气候条件随着植物的发展演化,也由热带、亚热带迁移扩展到温带。因而,古生代聚煤盆地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区;中、新生代聚煤盆地多分布于温带潮湿气候区。

  中国聚煤盆地的充填特征和聚煤古地理演化:盆地充填具有特定的沉积相组合或体系域构成。通过盆地充填特征的研究,可以重塑聚煤盆地古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1)晚古生代滨海平原是发生泥炭化的主要场所,主要聚煤沉积环境有滨海冲积平原、滨海三角洲、潮坪和潟湖障壁岛、碳酸盐潮坪等。这些体系在一定充填阶段形成特定的沉积体系配置沉积体系域,而滨海三角洲或三角洲碎屑海岸体系是最重要的成煤古地理环境,并常与聚煤中心相吻合。

  2)晚三叠世,华南西部大型川滇近海盆地和华南东部海湾型近海盆地含煤岩系主要形成于海退充填序列。主要聚煤沉积环境有滨海平原、滨海—湖泊三角洲平原、滨海冲积平原、滨海山间平原,以及滨海海湾、潟湖河口湾等体系。聚煤作用总体较弱,盆地充填岩系厚度变化大,岩相复杂,一般缺少大面积稳定分布的厚煤层。

  3)早—中侏罗世聚煤盆地以大型内陆坳陷盆地为主,含煤岩系形成于内陆湖盆的不同充填演化阶段,主要煤层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充填阶段。与以往概念不同的是,早—中侏罗世大型内陆坳陷在盆地充填演化过程的长时间内存在着固定的湖泊水体,并且从盆缘向湖中心可划分出冲积体系—三角洲体系、湖滨带湖泊、水下三角洲带等体系构成的沉积体系域。

  4)晚侏罗—早白垩世和古近新近纪聚煤盆地基本上是相互隔离的中、小型盆地。但在三江—穆棱河晚侏罗早白垩世近海坳陷盆地和内蒙古东部的早白垩世断陷盆地,以及环太平洋分布的众多古近新近纪小型断陷坳陷湖盆中,聚煤密度均较大,巨厚—特厚煤层均形成于湖盆充填演化过程中的湖泊淤浅阶段。

  中国煤聚集规律的最主要结论:

  1)海西和印支期的煤主要集中在以稳定地台为基底的大型陆表海坳陷盆地中,如华北石炭二叠纪聚煤坳陷和华南扬子区晚二叠世聚煤坳陷。物源区构造作用和区域性海水进退是控制陆表海—近海盆地富煤带形成与迁移的主要因素。碎屑滨岸带的滨海三角洲或三角洲—碎屑海岸体系是最重要的聚煤环境,也往往是富煤的中心部位。

  2)燕山早期重要的聚煤盆地是以稳定的古老地台或地块为基底的大型内陆湖盆,如鄂尔多斯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湖盆大规模扩张期前后在盆缘地带的滨浅湖—湖泊三角洲体系和冲积扇—扇三角洲体系是最重要的聚煤环境,富煤带常与之相吻合。

  3)燕山中期—喜马拉雅期的煤主要聚集于和基底先存断裂有关的中、小型内陆断陷期盆和坳陷湖盆中。这些盆地常以含有巨厚—特厚煤层为特征,盆地面积虽小,但含煤率普遍较高。燕山中期位于大陆边缘地块基底上的三江穆棱河近海坳陷盆地也以赋存有数百亿吨的优质炼焦煤资源而著称。

  4)基底具有稳定沉降构造背景的拗拉槽、前陆坳陷、裂谷型含煤盆地,也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富煤带。

  5)泥炭沼泽沉积与其上、下沉积物的成因过程截然不同,因此泥炭沼泽化事件对煤层的煤岩、煤质参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概括言之,硫分与海水有关,形成于海陆交互相含煤岩系中的煤层硫分较高;灰分与泥炭沼泽的矿物质补给有关,形成于近源地带的煤层灰分较高;煤岩组分与泥炭沼泽的覆水程度有关,覆水较深时煤中的镜质组含量较高,反之丝质组含量较高。这些观点对预测煤质和有效地开采煤炭始终有着理论指导意义。

  煤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冶金、化学等工业的重要原料,在现代工业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是世界上煤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煤的国家。 1977年,在沈阳市新乐文化遗址的一座黄土高台里出土了一个通身漆黑的工艺品。经考证,此工艺品正是用煤制作的,这一发现将煤的使用年限又往前推了几百年。在《山海经》中也曾记载过煤,只不过那时候的名称还是“石涅”。

  根据目前所发现的煤炭资源来看,煤一般是以煤层的形式出现的。煤层一般分为四类,一米三厚度以下的是薄煤层,我国四川省的薄煤层最多,占据我国薄煤层的60%。第二种煤层是中厚煤层,厚度大概在一米三到三米五之间。第三种就是厚煤层,开采厚度超过三米五,而超过八米的就是特厚煤层。

  那么100多米厚的煤层是否真的存在呢?

  内蒙古有一个名叫呼和诺尔的凹陷地层,这里含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从已开采的情况来看,这个煤层跨越了地球的多个纪元,最深的地方达到了1600多米,可见100多米后的煤层是真实存在的。

  既然已发现的煤的形成年代那么久远,那么 煤炭具体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煤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总量有限,主要由碳、氢、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组成,根据其组成物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褐煤、烟煤、无烟煤、半无烟煤几种类型。

  远古时期,植物死亡后遗体会一层一层的堆积在地上,随着时间的增长,植物会逐渐泥炭化,腐烂出水,形成沼泽,然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植物全部都会变成腐泥。再经过一段时间,腐泥在地质作用下逐渐下沉,深埋在地下。经历漫长的岁月和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之后,逐渐固结为岩,煤炭就这么形成了。

  煤是地球上储藏量最多的化石资源,占地球所有化石资源的67%,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量。既然煤是由植物腐化形成的,那么要形成如此巨大数量的煤,所需要的植物数量也极其庞大。 但是远古时期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植物吗?

  根据煤的组成成分和地球地质年代的分析,大致可以推算出煤的形成年代,主要分为 三个成煤期。

  第一代成煤期就是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石炭纪是植物的大繁盛时期,那时候地球气候温暖湿润,植物呈现快速生长的趋势,尤其是蕨类植物,它们的个头低矮,几乎占据了整个地球的地面空间,使石炭纪变成了蕨类植物的天下。

  除了蕨类植物以外,一些高大的乔木也是石炭纪时期的“旺族”,已经灭绝的苛达树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乔木。苛达树属于裸子植物的一种,树干非常高大,叶子是一条条的,就如同飘带一样,现在的银杏树和松柏就是苛达树的“后代”。石炭纪还有一种乔木名叫“石松”,这种树根深叶茂,经常连片生长,根据化石可以推断出,石炭纪的石松可以长到40多米高。

  二叠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大陆板块逐渐分离,蕨类植物和高大的乔木逐渐败落,耐旱的裸子植物兴起,此外还有一些松柏类植物出现,植物种类逐渐趋向干旱化。

  石炭纪和二叠纪大量植物的出现为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这些植物在消亡后经历了成煤作用,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褐煤。褐煤是煤类中最初级的一种煤,这种煤中心有空洞,没有那么紧实和坚硬,所以应该算是一种劣质煤,不能当作真正意义上的煤,但是优质煤都是从褐煤转化而来的。所以石炭纪为煤的形成打下 人生智慧手表时戴在手腕上用来计时的仪器,表带的材质与手表的类型多有不同,在不同的长河佩戴搭配可以显示个人的出事方法和人生智慧,以小见大,还可以提升自身的时尚感。友谊长久将手表送给朋友,象征着自己对过去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光表示珍惜,对彼此之间的优异和感情感到十分满意,还表示对未来彼此之间的关系充满期盼,表示朋友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弥足重要。了基础,据统计,这一时期的煤储量约占全世界煤总储量的一半。

  第二代成煤期是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这两个时期裸子植物盛行,二叠纪时期的银杏类和松柏类植物成功留存下来,成为地球上的王者。就拿针叶林来说,这种植物既耐寒又耐旱,生命力极其顽强,在侏罗纪时期十分盛行。成片的针叶林肆意生长,形成了非常茂密的森林。而在近地面,一些蕨类植物又重出江湖,浓密的植被又占据了地球的大部分地区。

  白垩纪时期远古大陆完全分裂,每个板块都有不同的气候环境,由此衍生了不同种类的植物。白垩纪早期仍旧是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天下,到了中期,这些裸子植物由于气候的原因逐渐灭绝,像榕树、杨树、桦树、棕榈树这样的被子植物出现,并且类型已经接近现代化植物。

  被子植物的出现是地球植物界的一次变革,被子植物可以通过花粉以及种子来传播繁衍,大大增加了植物生长繁殖的速度。

  第三代成煤期发生在新生代的第三纪,距今大约6500万年,这一时期“现代生物”出现,被子植物极度繁盛,占据主要地位的是生命力顽强的松柏植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水生藻类植物的出现。这一时期形成的煤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以北的地区,在这种煤层里还夹杂着油页岩,这是一种非常规的油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

  由此看来,远古时期丰富的植物种类为现代的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 煤炭对于人类来说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就是燃料,现在的工业生产几乎离不开燃料,发电需要用煤,冶金需要用煤,一些运货的蒸汽火车也需要煤,甚至是我们的取暖也需要用煤,我们冬天所用的暖气就是利用煤的燃烧产生的热气。

  其次就是工业用煤,一般是炼焦煤,钢铁行业就需要大量的炼焦煤,我国还是炼焦大国,所需的炼焦煤数量更多。

  煤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全球的分布极其不均,而且现在正在面临逐渐枯竭的状况,可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离不开煤炭资源的,所以现在急需开发新的能源来代替煤炭,以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前面朋友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很好的回答,这里就简单归纳一下。

  首先,煤都是植物尸体变成的。

  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是全世界所有科学家或生物学家的共识,也有足够的证据。这些证据包括分析煤的成分和植物成分,它们都是由碳、氢、氧、氮、硫、磷等元素组成;在成煤或者尚未成煤正在成煤的矿藏中,都有植物留下的各种化石或尚未变成化石的证据。

  当然这种变化不是几年几十年几百年变成的,而是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沉降和变迁形成的。根据科学研究,地球成煤期主要有三大年代。

  一个是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也就是距今约3.6亿年到2.9亿年这段时间,总长约7000万年。那时的气候温暖潮湿,大地遍布沼泽,陆地出现了大规模森林,主要是孢子植物,形成的煤种主要为烟煤和无烟煤。

  二是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也就是约2亿年前到6600万年前这段时间,总时长约1.34亿年。这段时间的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形成的煤层主要为烟煤和褐煤。

  三是新生代的第三纪,也就是约距今6500万年前到260万年前,总时长约6240万年。这段时间的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形成的煤层主要为褐煤和泥炭,还有部分年轻烟煤。

  从以上成煤期可以看出,煤炭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时间越长煤炭的质量才越好,最短时间也有几百万年,但得到的是还没有形成煤的泥炭。

  其次,煤层的厚度与树木高低无关

  9米厚的煤层或更厚的煤层,与树木高低完全没有关系,而是与古代成煤时期的植物多少有关系。9米厚的煤层根本不算什么,全球最大煤田是位于美国东部的阿巴拉契亚煤田,延伸总长度达1250千米,宽度达到300千米,煤层厚度达到500~900米,分布面积达18万平方千米,总储量约3107亿吨。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据2020年数据,产量达39.02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1%,印度、印尼、美国、澳大利亚名列第二到第五位。但中国煤田没有老美的大,最大最厚的煤田为内蒙古胜利煤田,总长约45千米,宽约15千米,探明的总储量为159.32亿吨,煤层厚度一般在200米以上,最厚处达到400米。

  所以,煤层厚度完全与植物的高度无关,而是与植物尸体的数量以及堆积厚度密切相关。很多朋友或许会疑惑,怎么会有这么多植物,堆积这么厚形成煤层呢?

  如果按照我们现在的地球样子,当然很难形成这样大的煤层了,这是因为有了人类以后,大自然完全被破坏了。而在远古时期,气候温润,植物自由自在的生长,陆地几乎都被森林植物覆盖,每一个成煤期又经历数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新老更替,这些森林一代一代死亡后形成的腐殖质积累,堆积起来当然就很厚了。

  所谓成规模煤层都带有倾角,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自然形成煤层完全水平状本来就不可能存在,但大致水平的煤层还是很多的。煤层之所以都有一定的倾斜甚至倾斜角度很大,是因为这些煤层都经历了数千万年乃至数亿年的地质变迁,地质沉降等板块变化和造山运动,让这些煤层随着地质变化,这是很正常的。不要说煤层,就是任何一个矿藏和岩石层都是一样的。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

  植物遗体要变成煤炭,需要经过复杂的地质变化。首先在地表常温常压下,植物遗体堆积在停滞的死水中或沼泽中,经过泥炭化或腐泥化作用,渐渐变成泥炭或腐泥;然后随着地质变迁,盆地基底下沉到地下深处,经过成岩作用转化为褐煤;随着地层深处压力和温度的逐渐增高,经过长期转化才逐渐变成泥炭-褐煤-烟煤至无烟煤。

  这个过程最短需要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乃至数亿年,时间越短的煤层质量和效能就越差。人类经过数千年,尤其是工业化以来的数百年,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掠夺,已经不可能形成远古时期那种成煤条件了,人类也没有几亿年的时间来等待新的煤层形成了,因此现有的煤炭资源,挖出一些就少一些,是不可再生资源。

  经过几百年肆意无序开发,煤炭资源越来越枯竭,而且煤炭的直接燃烧获取的经济效能极低,且污染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课题。

  减少煤炭资源的浪费和消耗,主要有两大途径:一是尽量开发利用环保新能源,替代煤炭等化石燃料。如利用风能、水电、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都将越来越多地替代化石能源;二是深加工转化利用煤炭资源,如通过炼焦、气化、低温干馏、加氢液化等工艺,拓展煤炭的用途,或让其转变为更高效清洁的能源。

  就简单说这些,不知说清楚了没有?欢迎讨论,感谢阅读。

  九米厚的煤层是多高的树木变成的?成规模的煤层为啥都带倾角?

  煤就是植物变的,当然这个植物不只是高大的乔木,当然还可能来自灌木的木本与草本植物,它们吸收大地的养分和水分,结合阳光固化了大气层中的碳,变成了复杂的有机物,最后在漫长的地质化学作用中变成了煤炭!

  植物到底会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才能变成煤炭?

  石油是无机成因还是有机成因到现在还在扯皮中,尽管石油的有机成因已经成为主流说法,但由于石油和史前有机物相差实在太大,因此怀疑的人还不在少数,甚至还包括极少数科学家!

  但煤炭的成因很早就形成共识了,道理很简单,我们可以在煤炭中发现煤化的植物化石,不只是化石,而是煤化的化石,从这个角度来看,煤炭就是植物变的,这个科学道理连肉眼都可以分辨!成煤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泥炭化阶段

  这个阶段是在常温与常压下,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经过腐泥作用或者泥炭化作用,变成腐泥或者泥炭的阶段,这个阶段的植物已经经过分解和化合,最后才形成泥炭或者腐泥,此时的泥炭和腐泥含有大量的腐殖酸,和原来的植物成分上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西伯利亚苔原或者欧洲很多沼泽都有泥炭层,从很久以前起泥炭沼泽附近的居民都知道可以作为燃料使用,因此很多当地居民有将泥炭掘回家当过冬的燃料!

  可做燃料的泥炭

  这些泥炭沼泽的PH值很低,所以欧洲沼泽发现过很多沼泽木乃伊,比如著名的图伦男子!而2020年发生的北极圈内火灾,也烧到了泥炭层,这个类似于煤层燃烧的火灾,可以在地下潜伏燃烧很久,一直到某个时刻露头重新形成大火!

  泥炭沼泽木乃伊

  泥炭层发生的大火

  第二阶段是煤化阶段

  这个阶段是泥炭或者腐泥因地质变动被深埋时,由于压力的作用,经过成岩过程转化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继续身高时会转变成烟煤和无烟煤,这个阶段以物理化学变化为主,这个阶段也称煤化作用。

  褐煤中的植物残片

  煤炭

  其中煤化作用包括成岩和变质作用两个过程,前者主要以压力为主,泥炭会在压力作用下紧实,会经历脱水、固结成为褐煤;后者则主要以温度为主,在压力辅助下,褐煤转变成烟煤和无烟煤直至超无烟煤,变质作用继续会形成半石墨和石墨!

  笔者老家就有一处还没有煤化的褐煤露头点,原本以为会成为煤矿大肆开采,结果经过评估后认为没有开采价值,据说有几个原因,首先是煤化不够,其次是灰分太高,简单的说就是夹杂了石头太多了!

  煤层

  植物变成煤炭的比例大概是多少?也就是多少植物能变成多少煤炭?

  煤炭中除了烟煤和无烟煤等区别外,灰分比例是煤炭等级的重要指标,最好的煤灰分比例很低,可以低至1%,如果灰分比例高于40%,那么就无法称之为煤了,只能叫炭质泥岩,或者高碳泥岩。

  植物状态到煤炭状态的比例很难评估,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看看大概是多少交换比:

  从燃烧值和密度比例可以做个简单的比较,标准煤的热值为2.93 10^7焦/千克,木材的热值取1.26 10^7焦/千克,标准煤是木材的2.33倍,而煤炭的密度差异比较大,褐煤相对密度小于1.3吨/立方米,烟煤为1.3 1.4吨/立方米,无烟煤为1.4 1.9吨/立方米,我们取值1.5吨/立方米,木材密密度跨度从0.35~0.95吨/立方米,我们取值0.5吨/立方米

  那么两者总差距大约为7倍,也就是一立方米煤炭至少需要7立方米木材来转换,而且还不包括转换过程中的损失,那么从本案中9米厚煤层至少也需要63米厚的木材堆积腐化后才能形成,看起来是一个好恐怖的数字不是吗?

  但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我们在森林中步行时会发现有一个非常厚的腐殖质层,这一层就是森林中大量的落叶和枯枝等形成,而煤炭需要从能形成泥炭的地方开始,这些区域营养丰富,水分充足,而且时间可以是百万年的加持,所以原材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煤炭形成后的地质运动

  泥炭沼泽都是水平沉积的,但成煤后的煤层大都是倾斜,当然也不排除水平煤层,这和成煤后的地质运动是有关的,我们知道普通的地面都会因多种因素沉降,而地球在长期的演化中出现一些变化也是非常正常事情!

  毕竟只有在完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才会形成水平煤层!

  煤是植物埋在地上形成的。

  我是支持这个说法的。除了地质科学家们在煤里发现树叶外,媒在未被损坏原形竟止壮态时。能看到树杆的形奘,继便经历了从运输到加工的过程中。只要仔细观察。任然可以看见树杆的纹路。至于优良煤层几十米厚,也有它的道理?因为古代地球植物环境与今天是不同的。它没有被人类破坏。非常旺盛。高大的树林普遍性的生存。当地壳运动掩埋时。有些地方一次被埋的很深。然后又继续生长。在通过地壳运动而再次掩埋。就会形成层极煤。继一层煤一层土石。但也有一些森林所在位子特殊。地壳一次运动不会将树木埋的很深。结果一次又一次的从生长到掩埋,而未形成层极煤。而是特大煤矿。更重要的是。越是地壳活动平凡的地方。植物更有利生长。形成高大树木林。从而形成数十米的煤层。比如露天煤矿。挖地三尺就能见到煤。这也推翻了所为煤必需深埋的说法。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事实来说明煤和一部份天然气是植物形成的。比如我们这里原来有个砖厂。老板就用堆放仅仅存放二十几年的垃圾当榞料。烧砖。他将垃圾与土混在一起做成砖。一开始只用木村和煤将其引烧。就不再用煤。由于砖里混合作垃圾。它自身的能量继续燃烧。将砖烧成火砖。那么为什么老板要用垃圾作榞料呢?就是因为垃圾里含有木材。在堆放过程中半腐蚀。一部份化成天烧气。被垃圾管理人员抽出燃烧掉。一免发生爆炸。而另一部份能量保留下来形成可燃物。这个道理和煤的形成是一个道理。只是垃圾中的植物比交小。不能像森林一样形成煤矿。但垃圾并没深埋。因此。那些说植树必需深埋否则会腐蚀到无法形成煤。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植物堆放在一起。遇湿发孝后。产生热量。当热量将水份蒸发掉就会停止腐蚀。从而不至让植物完全因腐蚀而完全分解。我们用植物烧炭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1.3-3.5m厚的煤层叫特厚煤层。煤层厚度是煤层顶底板岩石之间的垂直距离,煤层厚度的测量。

  在特厚煤层的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应用锚杆巷道支护方式需要注意一定的问题。例如煤炭开采技术人员应该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层和开采层周围地区的地质岩层结构特征进行充分的了解,以设计特厚煤层煤炭资源开采的巷道锚杆支护设计作为基础,实施在特厚煤层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巷道锚杆支护。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在利用先进的采煤技术生产作业时,不能完全淘汰传统的采煤技术,要对传统技术加以改进,使之成为先进的开采技术的必要补充,在地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能够更好的发挥传统开采技术的作用。

  2、对矿井回采工作也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在进行回采时一定需要多观测顶板情况,确定准确的老顶周期来压步距与初次来压步距,这样才能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

  3、对采煤机械设备中的皮带、转载机、破碎机、前后溜等机器部件要定期维护保养,委派专人负责检修,防止设备老化、零部件破损、脱落等带来的生产安全隐患。

  4、对一通三防工作要格外重视,这是确保煤矿安全稳定生产的重要基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测、测量,并将检测、测量的结果及时上报给有关领导,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和侥幸心理最后,要做的防患于未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开采理论与实践

  [img]
上条机构:正常的手表上条应是轻松的。转动把头上条时,先觉得较松,渐渐地越上越紧,当不能继续向前转动把头时,说明发条已完全上满和上条机构工作正常。如果转动柄头上条时有“喳喳”的异常响声或产生顶齿打滑等现象,则说明上条机构有故障。拨针机构:手表在拨针时应灵活、可靠和指针转动均匀。检查时应着重检查分轮与中心轮轴磨擦配合的松紧度。在拨针时,如果没有偏松或偏紧的感觉,说明分轮磨擦力正常和加油适量,反之,拨针机件有故障。

原创文章,作者:lepi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jiashun.com/zjsb-51507.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9日 02:35
下一篇 2023年6月9日 02: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