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消息流樱大厅房,卡包销售批发游戏

中国十大土木专家(中国十大土木专家是谁)
  本文目录一览:

  1、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知名校友

2、土木工程专业的名人有哪些

3、土木工程中哪些院士知名度比较高??

4、那些名人学土木工程?

梁治明,1949年任南京大学土木系主任。1946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土木系教授,直至1990年病逝。

  刘树勋,曾担任南京工学院土木系教授、副院长,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副主席。

  丁大钧,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曾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奖我国资深土木工程专家,国际著名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专家,曾参加毛主席纪念堂方案设计,是我国混凝土构件适用性能设计方法的创始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

  孙伟,土木工程系1958年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

  蒋永生,土木工程系1961年毕业。曾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学科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南大学教学委员会顾问、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是东南大学首位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的教师。

  吕志涛,土木工程系1961年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其领衔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黄小晶,土木工程系1969年毕业,曾任福建省省长。

  缪昌文,土木工程系1981年毕业毕业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卫,土木工程系1982届本科毕业、1986届硕士毕业,现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常务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红星,工民建专业毕业,任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公司总经理。

  游庆仲,土木工程系路桥专业1983届本科毕业,现任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img]
1、惠灵顿 A.M.Wellington(1847-1895)

  美国土木工程师、铁路选线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生于麻省沃尔瑟姆。1867~1887年历任布鲁克林园林局测量员、布法罗—纽约—费城铁路首席副工程师、密歇根中央铁路定线工程师、多伦多—南加拿大—底特律铁路主任工程师、纽约—费城—俄亥俄铁路首席副工程师、墨西哥国家铁路主任选线勘测工程师、副总经理、韦拉克鲁斯—墨西哥铁路总工程师。1887年以后,他担任《工程新闻》杂志编辑、尼加拉瓜运河工程师和波士顿城市铁路顾问。

  惠灵顿的著作有《铁路土石方初步与最后估算图解中计算方法》和《铁路选线经济理论》。后者是19世纪20年代蒸汽机车牵引铁路诞生以来最早提出的、系统的铁路选线技术经济理论著作。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该书对于美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铁路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2、詹天佑(1861-1919)

  中国近代杰出的土木工程师,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

  号眷诚,广东南海人。1872年考取清政府第一批幼童出洋

  预备班赴美,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

  工程系。1888年起参加修建或踏勘铁路和路线,有:京奉

  铁路、江苏铁路、京张铁路、张绥铁路、津浦铁路、洛潼

  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和汉粤川铁路等,担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职。

  詹天佑一生在工程技术上有很多重要贡献。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采用竖井法修建当时中国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1米),使之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闻名于世。在津榆铁路滦河大桥工程中,使用气压沉箱法建筑基础。他研究并建议在全国推广使用自动车钩,坚持采用标准轨距,为中国铁路运输的统一、通畅创造了条件。

  3、弗雷西内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 )

  法国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专家,生于奥布雅。1905年毕业于国立桥路学校后,任穆兰的桥梁道路工程师。他早年从事钢筋混凝土桥的设计和施工,1930年修建了当时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普卢加斯泰勒桥(3跨、净跨各171.7米)。他首次在拱顶采用扁千斤顶落架并预加应力,在拱趾处采用混凝土铰。用振捣获得高强度混凝土也是从他开始。

  弗雷西内的最大贡献是对混凝土收缩和蠕变的定量估算,并认识到只有采用高强度钢筋才能在混凝土中获得足够的永久预应力。1933年,他在勒阿弗尔港口火车站的加固工程中成功地应用了预加应力的方法。1938年,在他发明了一整套张拉和锚固钢丝的工具以后,该法在全世界得到普遍采用。弗雷西内的主要著作有:《混凝土应用技术的革命》、《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弗雷西内生平和著作集》等。

  4、安曼 O. H. Ammann(1879-1965)

  美国桥梁工程师。生于瑞士沙夫豪森,1904年移居美国,1927年任美国纽约港务局(PNYA)总工程师。

  曾设计建造过多座世界著名的大跨度悬索桥及钢拱桥,如纽约乔治 · 华盛顿桥,建成于1931年,主跨1066.80米,首次破千米桥梁跨度记录;旧金山金门大桥建成于1937年,为公路桥,主跨1280.16米,保持世界记录近30年之久,钢桥塔高出水面227.38米,当时也居世界首位;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悬索桥建成于1964年,主跨1298.45米,为双层公路桥,全桥用钢量多达14.4万吨;纽约贝永桥1931年建成,为一公路钢桁架拱桥,主跨503.53米,是世界著名大跨度拱桥之一。

  5、太沙基 Karl Terzaghi(1883-1963)

  近代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的创始人,生于布拉格。1904年毕业于奥地利格拉茨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继又选修地质学。早期在欧洲从事钢筋混凝土工作,1912年在母校获得博士学位。

  1921-1923年,他发表了饱和粘性土的一维固结理论,以及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概念。1925年发表了最早的土力学专著。1925-1929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期间,发表了关于土力学原理的系列论述,被公认为近代土力学的创始人。1929-1938年,他重返欧洲,任维也纳技术大学教授。1938年后,又赴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并长期定居于波士顿附近。他一生论著200多篇,代表性的著作有《理论土力学》和《土力学的工程实践》。

  1936年他发起成立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并任主席至1957年。有6个国家的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6、茅以升(1896-1989 )

  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21年

  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

  分校、东南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教授、主任、校长、院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

  校长、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茅以升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和土力学方面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曾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该桥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跨度较大的现代桥梁。茅以升倡导土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发起成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

  茅以升于1921年因研究桥梁结构次应力,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福蒂士研究奖章,1979年因在土木工程上的贡献,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丁大钧 (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 FFMM和近似统一地 实力内敛型:这种男人已经不需要用黄金钻石来证明他的实力了,他戴的表可能一般人都不认识,也没机会认识。没关系,要的就是这种低调的精致,于细微处透出的深厚内力。这种男人应该是豁达的,对生活有着独特见解,当然了,他们年纪应该都不小了,看看他们身边的女人,会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智慧。古有“闻香识人”,今有“看表识人”,懂得佩戴手表的有利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表款,为自己的魅力加分,所以,懂得戴手表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

  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2001 等荣誉。

  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

  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

  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指导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

  蒋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并留校至今。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市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度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

  长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学、地下结构等课程,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参考书11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

  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及地下结构工程。获部省级一等奖的有“高强混凝土结构变形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的研究”等2项;二等奖的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力学分析的新方法”、“预应力钢骨高强混凝土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体系应用研究”等3项;另有三至四等奖7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EI收录7篇。在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有38名、博士学位的13名。

  蓝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龙海市人。196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现任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蓝宗建教授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并长期参加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块建筑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委、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优秀教材奖等近十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赵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科研及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现为国际空间结构及薄壳结构学会(IASS)会员。

  赵惠麟教授于1972年参加了“江苏省万人体育馆网架屋盖的研究”;1978—1982年参加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从80年代起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轻质、高强”结构体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国际空间结构规程的相关内容中去,目前正处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为此,自1987年来曾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省级项目资助。自80年代以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部、省级鉴定3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论著有:《穹顶网壳分析、设计与施工》、《悬索屋盖》;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

  汪凤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批准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振动理论与应用和动态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工程力学、机械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博士点的建设工作。

  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振动理论”、“振动控制”、“机构故障诊断”、“试验振动分析”、“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波动反演理论”以及力学有关基础课程。近年来指导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先后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频振动校准技术与标准装置”、“军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标准”、“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振动与超声凝固”等国家与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光华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20多篇。发表专著有《振动分析》、《试验振动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师机械振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手册》等10多种。

  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

  单建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读清华期间参与分区混合变分原理及分区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对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断裂力学作出贡献;在英留学期间,将分区混合变分原理成功地应用于索网与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学分析,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荷载缓和体系引入国内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单元的概念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单建教授参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包括主持了泰州师范体育馆索网屋盖及其支撑体系、东台热电厂供热管道悬索桥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郭正兴1956年8月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

  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郭正兴教授近年来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主要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南京世纪塔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上海新浦东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山东威海体育中心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展览中心工程、江苏润扬桥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现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施工顾问、南京赛虹桥立交施工顾问。

  李兆霞教授、博导,东大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19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

  李爱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C&PC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土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工程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新体系、结构安全性评价与健康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中美合作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等科研项目。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2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编著书籍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刘克,湖南攸县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政治部、总政治部干事,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政治处副主任,热辽军区宣传部部长、骑兵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工程部部长、支队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师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所代司令员、铁道兵团技术副司令员。回国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学研究部部长。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孙伟(女)(1935.11.16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曾任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效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或境外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混凝土的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26篇次,SCI引用100多篇次。主编国际会议英文论文集《TheNewDevelopmentinConcreteScienceandTechnology》一部,主要参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专著一部。培养博士生30人,硕士生36人。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衍梁,1950年出生于台北,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大学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并兼任建筑事业体总工程师和工程师和研发长。自1995年从日本、芬兰引进预制技术到台湾建筑业,长期从事预制建筑结构工法技术研发和改进,以工业化、机械化方式,陆续开发各项自动化生产技术,大量生产各式预制混凝土构件。近年来,发展快速厂房建造技术,通过预制建筑工法提升高科技厂房建造效率,最快可于100天内完工,大幅提升建筑施工水准,以符合高科技产业快速周期循环的特性。尹衍梁先生多年致力于制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发表论文12篇,专著3部,并拥有中国、日本、美国等地专利68项。2004年荣获中国台湾地区土木水利工程学会“会土”荣誉,润泰建筑企业承包项目获得台湾工程界“金质奖”最高荣誉。

  1950年8月16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美国国际棉业学校毕业,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润泰集团董事长,于1993年辞职。后任润泰集团总裁,并任润泰工业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润泰租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润泰建设公司董事长,润泰染织厂公司、润泰广告公司、润泰营造公司常务监事。是台湾知名的青年企业家、润泰工业企业集团核心人物。主要事业为润泰集团,1995年财富净值分别是175亿新台币,在台湾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 1989年曾出资成立“光华教育基金”,并任总干事。与北京大学合办光华管理学院,任董事。

  郑国忠于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潮阳县成田镇上盐汀村一个农民家庭。1954年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郑国忠教授从教40多年来,为土木、水利、环境、建筑等系学生及进修班学员讲授《测量学》、《GPS卫星测量》、《电磁波测距仪》、《误差理论与应用》、《摄影测量在古建筑中应用》、《遥感技术与城乡规划》、《地籍测量》、《测量仪器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精密工程测量》、《城市导线测量》等课程。在教学的同时,郑国忠教授曾结合科研工作需要进修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上世纪50年代他研制成功的环路和节点平差电学仪器由我国代表团携带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展览。60年代,他作为光速测距仪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光速测距仪,通过部级鉴定并上报国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测距仪移交工厂生产,前后共生产数十台投入作业,成为我国首批生产的光速测距仪,对当时此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测量方面的工作分别有:率先将蒙特卡洛法在测绘上的应用介绍进我国,并取得若干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在精密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上的介绍、分析和归纳,以及有关问题的总结;对我国北京电子对撞机建设中的精密工程测量提供咨询和建议,由此为基础在清华大学工程测量研究生培养上增设《精密工程测量》方向。80年代在卫星大地测量方面的工作获得进展,在人员少、无设备、缺少经费条件下他积极开拓新路,通过办培训班、承接或参加GPS工程、技术咨询、硬软件应用与开发等等途径开展工作;倡议的“’92中国GPS会战”获得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实测成功,建立了我国民用的GPS骨干控制网。

  郑国忠教授曾先后主持和领导测量队实施了10多个测量工程项目,其中包括GPS测量工程,城市及工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道路、输电线、水源、渠道测量等等。

  在著述方面,郑国忠教授也颇有成就。他亲自参加六个版次的《测量学》(该书曾获校性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及四本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他还先后在《清华大学学报》、《工程建设》、《测绘通报》、《自然杂志》、《建筑史论文集》、《测绘科技通讯》等15种期刊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著(译)作100篇(册),约120万字。另外,他还初、复审教材三部,约170万字。目前,他兼任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协调委员会顾问,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研究中心理事,以及被委任为国家标准《精密工程测量规范》审查委员会主任等。

  丁大钧 男,1923年4月出生,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安徽大学。曾是纽约科学院会员。现仍担任美高层建筑与都市居住小区理事会第26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兼职于国内外近20个学术组织。1993年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退休。198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体试验及10批共连续23年长期荷载试验,时间最长6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提出的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被1974年国家设计规范(TJ10-74)采纳;合作研究用钢筋砼井管代替铸铁井管,打井深度达830m,建厂生产几遍全国,节约特多;改进砌体局部受压围箍理论,提出与扩散相结合理论,批判国外横配筋砌体三向受压理论,创横筋拉结为竖向裂缝分开的小砖柱免过早失稳而提高强度新理论并提出新盘旋钢筋,节约钢材一半以上;研究结构机理创“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计算板壳等结构;提出多种简化计算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国内首次提出考虑压拉和预应力影响受剪新计算;1967年和1983年在国际上分别首次提出偏心受压构件侧移连续公式和沿保护层裂缝宽度计算;指导研究生完成高层建筑抗震自控体系和其它减震研究,3项经限实用;主持4次国际会议,访问26国和2个地区,被邀担任10余国国际会议顾问和学委会委员30次以上;在国外31所大学、4所国家研究院等讲课40次,国内30多所大学及多个学会和设计院讲课,共计100次近2000小时。出版教材、参考书和专著38本,及一本诗集。在40多种刊物上发表中文论文280多篇;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英文论文总报告和邀请报告60篇,发表10语种外文论文94篇刊在20国36种国际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种国际权威刊物上。

  木工程工学博士-冯 鹏 分类:冯姓名人2007.5.17 14:48 作者:worldfengshiweb | 评论:0 | 阅读:750

  讲师,土木工程工学博士

  出生地:陕西省耀县

  地 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00084

  Email:fengpeng@tsinghua.edu.cn or fengthu@yahoo.com.cn

  主要经历

  1983.9-1993.1 陕西省耀县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

  1993.1-1995.7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1995.9-2000.7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51班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0.7-2005.1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结构研究所 土木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

  2005.2-2005.8 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复合材料实验室 博士后

  2005.3-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系 讲师
保养时间。机械表一般都是三年保养一次,第一次保养应提前一点,因为手表从出厂,到柜台,再到消费者手中,这段时间不知道有多久。石英表一般五年左右保养一次。石英表在快没电时,会出现走时慢或者秒针几秒跳一下,一下跳几秒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的出现,应及时更换电池,没电的石英表放置时间久了会出现电池漏液的情况,电池里漏出的液体可能会腐蚀电路板。手表的防水性,在我们选购手表时,销售员总会告知我们这款防水多少米,那款防水多少米。但这里的“米”并不是指的深度,很多消费者都被这个误导,甚至还有人戴着所谓防水30米的手表洗澡……

原创文章,作者:lepi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hjiashun.com/zjsb-49483.html

(0)
上一篇 2023年6月8日 01:15
下一篇 2023年6月8日 01:18

相关推荐